提高供水企業效益對策分析
巴中圣泉水務有限公司 李貴政
供水企業是城市公共行業,具有社會公益性。其性質已逐步由政府投入、管理的福利性向自求發展、自求進步的市場性過渡。1998年《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發布,明確了企業平均資產利潤率為8%-10%。但受水價機制不完善、價格調整不到位,供水成本不斷攀升、滿足社會服務需求越來越高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供水企業經營虧損。因此,怎樣提高供水企業經濟效益已成為供水行業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愿以從事供水事業粗淺的認識和經驗拋磚引玉而共勉。
關鍵詞:提高 效益 分析
一、影響城市供水企業效益的主要因素和具體現象
(一)政府部門對供水企業的攤派和干預
長期以來,由于供水企業在城市發展中具有基礎性、社會性、公益性的特殊地位,供水企業與政府之間存在很深的特殊依賴關系。一方面供水企業在供水資源、建設投資、地方政策、水價調整等諸多方面對政府有極大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對供水企業除了正常的安全優質供水要求外,對供水企業人、財、物的攤派,使企業背上額外的負擔。比如:對于虧困、改制、倒閉的企業水費的欠費,政府行為的拆遷遺留問題水費的欠費,居民聯建房實行總表計量的總分水表計量誤差引起的水費欠費,供水報裝有關規費和供水安裝工程費用等。這些企業和居民以各種苛刻的理由一旦上訪,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常常通過犧牲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減免欠費、規費和工程費用來緩解社會壓力。這樣不僅損害了城市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嚴重損害了供水企業的社會效益。
(二)水價形成機制不完善,價格調整不到位
水價是影響供水企業水費收入的直接因素,水價形成機制是影響供水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水價普遍偏低,價格不到位使一立方米的自來水與一根雪糕價格等同,水價沒有充分反映水的使用價值,致使大多數供水企業嚴重虧損,水費收入也不能滿足供水企業正常運營的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資金。供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無力對舊管網進行改造,新管網無法延伸,跟不上城市建設發展需要,所以說現行水價的制定偏離了完全成本的概念,受福利事業性質收費的思想影響,水價的形成沒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水價形成機制不完善,水價調整不到位,水費收入自然就難于保障供水企業的效益。其主要表現在:
1、水價調整時間跨度長。水價平均每4-5年調整一次,并已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定式。(其實自啟動調價工作到新水價的出臺過程,快則1年,慢則2至3年,還沒有計入調價間隔的平均年數)而供水企業的生產條件、生產勞動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機物料的耗費,動力能源耗費卻是年年在變,甚至月月在變,以4至5年的一次調價來應對年年在變的生產成本和銷售經營成本,這是不科學的,自來水生產成本和銷售經營成本不斷的變化而自來水價格未得到及時調整,這是不符合經濟規律也不符合國家《城市供水管理條例》中規定的水價的制定應“保本微利”的定價原則,將使自來水價格嚴重背離其價值。既不有利于國家“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又形成了由供水企業在一定的時間內為工業企業和居民生活承擔了物價上漲而帶來的多支付的成本和開支,也就是說由城市供水企業來承擔物價上漲的社會責任,這顯然是不符合經濟規律和經濟法則。
2、電價的快速上漲。電價自2007年以來年年調高,而電價又是水價構成的最主要的成本之一。電價年年在快速上漲,而水價在幾年內得不到相應的調整。因此,電價上調造成了城市供水企業生產成本的大幅增長。
3、自來水的價格不能體現其本身的價值。商品的價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的勞動,自來水并不是靠自來,是通過投資、建設、取水、凈化、消毒、加壓,輸送到千家萬戶供人們使用,而自來水價格僅每立方米2元左右,以一般城鎮居民,每月每戶平均用水5至8立方米計算,每戶每月水費平均支出10至16元.按現在一般城鎮家庭每月開支計算,支付電費80元,支付天然氣費60元,支付電視收看費40元,支付通信費300元。水費是電費的(約)五分之一,是天燃氣的(約)四分之一,是電視收看費的(約)二分之一,是通信費的(約)二十分之一。由此看來水費是家庭費用開支中很小的項目。因此現行自來水價格是遠遠不能體現自來水勞動價值和它的使用價值.
4、國家、居民,對水價過于敏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收入盡管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水費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確越來越低。但由于供水企業是一個特殊的公用行業,特殊的商品,國家和人們對水價敏感度和關切度太高了。國家和居民就過于關注自來水價格,物價管理部門對自來水價格管理過于“慎重”,導致自來水價格制定程序過繁,調整幅度過低,價格制定幅度不到位。
(三)、城市建設發展、改造城市管網、執行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等促使供水成本增加
1、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許多城市都多次通過修改城市總規來擴容,不斷的拉大城市建設框架.同時加大了老城區的不斷改造以及新城區的建設步伐.致使城市供水管網難以適應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因此,供水企業必須改造管網、加快管網建設。
2、源水惡化,飲用水“國標”提高。中國水源污染形勢十分嚴峻,全國90%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600億噸的污水污染江河湖庫。甚至在江河挖沙、采石、傾倒建筑垃圾造成人為再次污染。因此,污染已成為我國城市安全供水的最大障礙。隨著《生活飲用水衛生標》(GB5749-2006)的頒布,并已于2007年7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水質標準自1985年頒布以來的第一次修訂。新標準的水質檢驗項目由原來的35項增加至106項,其中微生物學指標由2項增加至6項,飲用水消毒劑指標由1項增至4項,毒理學指標中無機化學物由10項增至22項,并修訂了砷、鉛、鎘、硝酸鹽、四氯化碳等指標的限值,有機化合物指標由50項增至53項,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由15項增至21項。對原有的濁度、四氯化碳、硝酸鹽的指標則分別由原來的3NTU、3Ug/L和20mg/L降為1NTU2ug/L和10mg/L。新標準與原標準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偟膩碚f,是檢測指標的大幅度增加和原有指標限值的提高。這就要求供水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生產工藝技術改造,加快對水廠改造的步伐,擴大和建設水質檢測中心,增加檢測設備。
3、實施“一戶一表”增大了供水成本。按國家《城市供水管理條例》要求“城市供水應實行一戶一表即裝表到戶、抄表到戶”計量收費。實行“一戶一表”抄收到戶工作后,供水企業承擔了樓內主管改造,水箱清洗、維護、戶外管道改造,消防系統的管網改造及小區樓內的公共消火栓的建設工作。同時用戶的管徑由大變小,由單一的上水主管變成千家萬戶個支管,造成用戶管網終端水頭損失增大。供水企業必須采取提高城市公共供水主管網的壓力的措施來滿足用戶的水壓、水量。這些都將大幅增加運行電費和維護成本。
4、二次供水的經營管理。供水企業承接了大型居民小區、高層建筑等產權(管理)單位的二次供水工作。二次加壓供水設施(含轉壓站、水池、水箱、管網等)的改造費、運營費由供水企業承擔,大幅度加大供水企業運行成本。
5、售水量下滑、欠費嚴重、水費回收難。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在產業政策、經濟大環境和市場導向等多重壓力下,許多傳統的行業,如機械、化工、紡織、印刷、橡膠等傳統耗水量大的行業出現負增長甚至關停并轉,加之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造成停產企業增多,導致用水量大幅減少。國家取消(底度)用水基數,導致售水量下降。在水費回收方面,有些單位長年拖欠水費,甚至變成呆賬、死賬。
(四)產銷差率高
產銷差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產銷差率是供水企業的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影響產銷差率的因素有幾個方面:
1、出廠水總表與用戶分水表計量誤差大。水廠出廠流量計的計量與成千上萬個水表的計量之間必然存在較大的總分水表計量誤差。
2、供水管道和設施漏水。多數城市供水企業70、80年代安裝的公共供水管網為灰口鑄鐵管,和其他材質較差的管網,銹蝕嚴重,受溫差影響大,爆管頻繁,漏失和水損嚴重。近3、4年來國家雖然對城市供水管網改造給予了支持,許多城市淘汰改造了舊管網,使用了材質較好的管材,管網漏失得到遏制,但管網的自然漏失現象仍然存在。
3、“一戶一表”的實施增大了產銷差率。2000年國家頒布的《城市供水管理條例》實施后,居民用水戶強烈要求實行“一戶一表”抄表到戶。這樣由原來的一個小區、一幢樓、一個單位為一只貿易結算總水表,一下變成了成千上萬只貿易結算水表,加之“一戶一表”的安裝模式與原總表安裝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指兩模式安裝的水表位置發生了變化與供水設施產權界定間的關系影響到水損)原總表后由用戶承擔的管網漏失水量全部轉嫁給了供水企業。
4、管網損壞時有發生。在城市建設工程施工過程中,盡管供水企業將地下管網分布情況介紹和標示給了施工方,但仍然存在因施工方的原因隨意、甚至惡意損壞供水管網現象時有發生,由此造成的水損最多也只有少部分回收。
5、盜用水現象仍然存在.供水企業是公益行業,關系國計民生,受制于政府監督管理,大多數地級以上的地方政府沒有出臺與國務院《城市供水管理條例》相配套的地方性“供水管理辦法”。在盜用水的處理上難以找到更準確的依據和標準,供水企業又不具有執法主體,打擊力度受限,滋生了盜用水行為的繁衍。
6、未計量用水。主要包括城市消防、城市景觀、環衛、綠化等公用事業用水。
7、貿易結算水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一是水表的選型不合理,水表口徑存在著大馬拉水車;二是用戶不能按相關法規配合進行貿易結算水表的校驗和更換,水表超期服役現象嚴重,影響計量精度,缺乏計量準確性、公平性。
8、管網搶修不及時、檢漏滯后。
(五)此外,國有企業固有的機制僵化、人員冗腫、消耗多、效率低也是影響供水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供水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
(一)政企分開
政企分開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也是供水企業改制,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1、供水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實際上表現在沒有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沒有完善的地方性供水管理辦法,沒有簡便易行的操作程序等方面。如果這些問題逐步解決,供水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也將逐步減弱。
2、政府對供水企業的依靠性,應將行政直接干預變為通過資產管理、法律法規、行業管理、城市規劃、經濟調控、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手段,使企業更好地負起為城市服務的重任來實現。從政府的角度看,絕大部分供水企業是國有獨資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所有問題,仍然是政府說了算,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取允許非國有經濟進入供水企業,供水企業實行投資多元化的辦法。同時政府應對企業進行資產授權經營,按照《公司法》改革供水企業,達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要求,將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明確國有資本出資人和經營者責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管理。
(二)積極推進資產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供水事業更上一層樓。
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日益成熟,國民經濟日益發展。供水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建水廠為例,建一個現代化的設計能力為日產10萬立方米的水廠,直接投資就要2億元人民幣。大多供水企業是虧本經營,用于更新改造和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極為有限。另一方面,政府的力量有限,且政府也不可能成為投資主體。這也需要企業吸收社會資金,以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增加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自我發展。
供水企業資產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方向。它的實行有利于供水設施不斷完善,有利于促進供水企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服務水平。招商引資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投入,還有別人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先進理念。供水企業應根據各自特點,正確分析,勇于面對,積極應對善于利用,創造條件把企業的供水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好地發揮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
為了進一步規范城市供水價格,1998年國家《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發布,確定城市供水價格由供水成本、費用、稅金和利潤構成,明確了供水企業平均凈資產利潤率為8%-10%。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已將供水企業的性質由政府投入管理的福利性向自求發展、自求進步的市場性過渡。但供水企業在體制轉型過程中,雖然國家規定水價應按“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用水、公平負擔”的原則調整到合理水平,但在實際水價構成中,只考慮了凈水成本補償,對水廠和管網的新建、擴建、改造等的投入在水價中沒有體現,忽略了供水企業合理盈利和積累,實施福利低價,自來水的價值被嚴重低估。換言之,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價格越低越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傳統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強調了社會效益,忽視了經濟效益;強調了公用性,忽視了商品性;強調了優質服務,忽視了等價交換。
因此各供水企業應總結水價管理經驗與問題。理順水價成本、費用構成、利潤水平及水價構成,建立和完善供水成本核算體系與定額標準,確保供水企業可以從成本中收回合理的運營成本,從利潤中收回合理的投資成本,水價改革應健全各項配套措施,完善相關節水措施。各地水司應在調查的基礎上,明確水價改革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做好總體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如推進階梯式水價;針對不同城市特點,實行季節性水價;考慮居民和企業承受能力,確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等。同時應完善相關節水措施,如城市市政、園林、綠化、消防等公共設施用水應實行計量計價制度;鼓勵工業、市政、環境、綠化等行業使用回用水等。
(四)深化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
供水企業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壟斷性,存在富余人員多,管理效益差,職工觀念滯后等弊病。針對這些情況,供水企業應全力推動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工作,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盈局面。
1.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產權明晰的集團公司體制。
遵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要求,以體制為龍頭,把改革、改組和加強企業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理順企業內部關系,以應對各類挑戰,順利地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
2.調整企業管理體制,構筑精干高效、權責明確、集團化經營的母子公司框架。按照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相互獨立、相互制衡的原則,建立以董事會為主的決策中心、以經理層為主的生產指揮系統、以監事會為主的監督機制。
對子公司派出董事、監事,實施會計委派制,強化財務管理和對資本經營全過程的監督與控制,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對具備條件的分公司實行模擬子公司運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增收節支,控制成本,保證利潤。
3.加強三項制度改革,增強企業活力。三項制度改革應著眼于建立職工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的新機制。在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中,根據生產經營需要,開展“定編、定崗、定員"工作。按照先進科學的標準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引進競爭機制,實行雙向選擇、競聘上崗,增強管理人員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在調整內部組織機構的同時,對機關部室及基層分公司、子公司負責人實行聘任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逐步形成以崗定薪、崗變薪變、收入能增能減的機制。
4.建立規范化制度體系,形成規范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機制,使公司內部動作有序,管理有章可循。對企業物資采購、工程施工、資產租賃、固定資產保險等方面實施招、投標制度,公開競爭,增加收入,減少支出。
5.加大科技發展?!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地供水企業應積極培育技術創新能力,力爭使“科技”成為公司的利潤源泉和對外拓展中的技術砝碼。將科技建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運作機制,成立專門的技術中心,以企業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全面開展水工業技術的研究工作。
6.狠抓優質服務,不斷提高供水服務水平。優質的供水服務是贏得用戶、占領市場的有力武器。進一步完善社會承諾服務制度;用戶報裝實行“一條龍”服務;完善“110”聯動服務;進一步提高窗口服務態度。
(五)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管理也是生產力,管理出效益。成本是影響利潤的直接因素。近幾年來,因一些政策性因素及自然因素,供水企業經營成本逐年增加。對此,我們應以經營管理為突破口,以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強化基礎管理,控制成本增長,提高經濟效益。
1、推行目標責任制,實行財務預算管理,確定可控總目標,推行員工績效考核管理,然后采取成本指標層層分解,責任落實到基層單位、班組或個人。執行“日結算、旬分析、月總結”制度,并定期召開生產經營成本分析例會,針對問題及時制定整改措施。對成本控制目標的完成情況,實行獎懲制度。
2、千方百計降低產銷差率。產銷差率是影響供水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降低產銷差率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①準確抄表。在供水經營中,水表抄表工作是突出的、重要的、關鍵的經營管理環節,已發生的水量能否抄回,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因此,水表抄表應視為供水企業的重點工作。在城市供水供大于求,其它設施和管理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對于水表抄表方面,管理上應重點抓,資金上應重點投入,在設施上應重點考慮,在監督上應重點考核。特別是在監督考核上要把握住,在目前情況下,等于是抓住了企業重點工作的牛鼻子,若不其然,抄表不到位,或主客觀利益交割影響數字的準確性,企業其他方面的各種艱辛付出將難以收到應有的成效。因此,供水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對水表抄表的督查,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不可缺少的舉措,可以說沒有嚴格而切實到位的抄表督查,供水企業降低產銷差率的許多努力將會大打折扣。
無庸質疑,在服務千家萬戶的工作中,廣大抄表員忠于職守、盡心竭力,為企業的兩個效益作出了貢獻,他們所表現出的誠信和對企業的忠誠是值得信賴和令人欽佩的,但并不能因為群眾的優秀就可以忽視監督,就猶如政府干部群體優秀,紀委監察仍需不斷加強監督力度一樣。加強對抄表的監督,就須從抄表數量、抄表準確率、執行水價規定和服務質量等方面著力,對整個抄表工作進行盡可能全面量化評價,首先分區劃片實行抄表,要切實組織好管理人員分片區對抄表員的工作進行督查,分片單位也有必要對各抄收組負責人的抄表管理進行管理績效和個人效益掛鉤的考核。在具體操作中,這方面的考核應在每月抄表結束后,抽取5%的應抄水表進行再抄見,對應抄水表未抄或抄見有誤的抄表員按查實數量上報扣罰抄表員工資獎金;二是營銷部門有必要以每兩個月為規定時限,對抄表組進行督查,以防止抄表組督查人員與抄表員之間構成共同利益關系。分片單位對當月應抄水表的督查不應少于2%的抽取率來進行再抄見。對缺抄、抄錯水表,執行水價劃定有誤的抄表組負責人,甚至抄表組督查考核人員進行處罰;三是有關領導和部門應以一個季度為規定期,對抄表管理班組進行一次考評,在督查方面,對當月應抄水表的抽查率不應少于1%進行再抄見。在現階段,之所以把水表抄表視為
回到頂部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同性男男黄g片免费网站,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我和漂亮的妽妽发生了性关糸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XXXXX做受VR|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性XXXXX极品少妇|
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消防器材|
掀开奶罩边吃边摸下娇喘视频|